关键词:管涌;人工浅井;调节水量;滤芯。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高层建筑物的发展,深基坑越来越多,地下水引起的深基坑开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特别在地下水源丰富,承压水水头高的基坑场地,坑内管涌时有发生。由此导致地下水从基坑底部渗入,降低地基土的强度,这不仅直接影响该基坑的开挖与后续工程的施工,更严重影响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因此在基坑开挖中一旦发生管涌现象,要及时采取合理、有效措施进行治理。然而常用的注浆、高压旋喷等措施有时效果不尽人意,且成本高昂。文章通过介绍某基坑开挖过程发生的管涌现象及措施提出的可调水量浅井可快速有效治理基坑管涌,且经济合理。
1 工程简介。
南京河西某公园位于南京市河西地区,工程占地面积近 78 000 m2,为南京市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工程设二层地下室,战时作为人防工程,平时作为地下商铺;地面绿化,作为市民休闲广场。该工程主体开挖深度为 12.5 m.开挖区地下水分两层,浅部为潜水,埋深为 1 m 左右。深部为弱承压水,主要受地下水径流补给。赋存于下部粉土、砂性土、卵砾石中。地层自上而下情况如下:①-1 杂填土:层厚 1.5~6.5 m;①-2 素填土,局部;②-1 淤泥质粉质黏土:层厚 8.60~23.5 m;②-2 粉质黏土:层厚 0.8~9.7 m;②-3 粉土-粉砂,层厚 0.70~7.2 m;②-4 粉细砂:层厚 0.9~22.1 m;②-5粉细砂,局部中砂夹:层厚 10.9 m.设计采用中心盆式开挖,上段放坡,下段支护桩挡土,三轴深搅止水,管井降水的止降结合。共设降水管井 120 口。
2 基坑管涌情况及方案提出背景。
该工程前期施工非常顺利,但是由于施工单位过多,协调困难,尤其是土方开挖单位施工不当,对成品保护意识淡薄,造成东南角 10 口降水井损坏,完全失去降水功能。基坑开挖到底后,被损坏的 26 号管井滤料处发生管涌,并随时间推移伴随大量沼气产生,气水相互作用导致涌水量不断加大,达到流量 2~3 t/h、含砂量 8%~10%的程度,情况十分严重。项目部立即采取在管涌点四周双液注浆的办法,但由于管涌通道已形成,浆液从管涌点流出,补救失败。继而在距管涌点10 m 补井,因管涌形成流沙,无法成井。远离 20 m 钻井成功,但不见水,再次失败。最终决定采取人工成井方式,在管涌处施工人工浅井,以保障管涌泥水从井内涌出,不至于因泥水冲涮而变本加厉地涌出。但根据该位置工程勘察报告及涌水情况,人工浅井水量较大,需进行人工控制水量,否则后续工作难以开展,因此,该工程设计了可调节水量水井。
3 方案设计。
3.1 设计原则。
(1)原地成井必须具有足够的出水量,以完全释放地下水头压力,使地下承压水不至于肆无忌惮从坑底涌流,同时又要严格控制水量,不至于使地下流沙通道越来越大。因此要能适当调节水量。
(2)要方便封井,不至影响后续主体底板施工。
(3)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3.2 具体方案。
根据管涌情况和该处工勘报告,确定该处基坑底面为 2.0 m 的隔水层,隔水层下伏中砂-粉细砂含水层。通过现场积水实验测定,在无阻力情况下管涌处水流速度为 0.7~1.0 m/s,如采用 Φ286 钢管,管内涌水约 8 t/h.人工成井穿过隔水层进入含水层 1.5~2.0m 左右,控制井管滤水段长度和水泵抽水速度可使水量在 10 t/h 以上。
3.3 材料准备。
井管采用长 3.8 mΦ286 铁管,壁厚 2 mm,底端割成锯齿,并在 1.8 m 范围内切割若干 Φ40 圆孔作为透水孔。顶端每隔 50 cm 割 Φ50 对穿孔,如图 1 所示。由于直接采用井管自身钻进,无法加包滤网,因此采用滤芯过滤泥沙。滤芯制作采用 0.5 mm 普通彩钢板,切割若干 Φ20 小孔作为透水孔,卷成长 2.0 mΦ286 开口圆筒,并设拉绳,方便控制安装位置,外包 170 目滤网,如图 2 所示。